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
今天是:    
【评论】关于汽车保有量发展的碎片思考(一)
发布时间:2018-11-29 15:50:25    浏览量:2927次    

【摘要】讨论中国汽车保有量发展状况,预测中国汽车保有量的饱和值;对制约汽车保有量发展的胡焕庸线(Hu line)以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中国汽车保有量状况

最近,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数据称,截至2018年9月,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22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35亿辆,私家车保有量1.84亿辆。此信息发布后,围绕有关“中国汽车保有量发展及其饱和值究竟是多少”的议题,引起了行业分析专家不同观点的讨论。例如,有的专家认为,如果按千人汽车保有量400辆,那么未来中国汽车保有量能达到6亿辆;也有的专家认为,按千人汽车保有量估算的理论已过时,预测汽车保有量的饱和值,更要依据有用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来估算;还有的专家提出汽车保有量发展应受到能源安全、城市拥堵、耕地面积红线等问题制约等不同观点。其中也有些专家观点是基于产业外部条件一成不变前提下,来考虑汽车保有量变化的。

不管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末,中国人口总数为13.9008亿[1]。以此得到,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169辆(2014年统计数为106辆),发展很快,已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了。如再按每平方公里进行统计,中国一线城市局部区域的汽车密度有的已超过国外同类城市水平。因此,有关中国汽车保有量发展空间问题备受关注,也是不言而喻的。    

2 中国汽车保有量发展预测

2011-2013年笔者参加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政策研究会组织的“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研究”[2]课题讨论和研究。该课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宏观经济、市场经验、消费水平、产业供给、外部因素和政策影响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根据汽车不同阶段销量走势规律和因素叠加分析,作出的中国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的预测如下:

保守预测是,2020年汽车的产销量2400万辆,复合增长率5%,保有量达到2.3亿辆;中庸预测是,2020年汽车的产销量3100万辆,复合增长率8%,保有量达到2.8亿辆;乐观预测是,2020年汽车的产销量3550万辆,复合增长率9%,保有量达到3.1亿辆。中国汽车普及初期为2010~2020年,到2020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能达到200辆左右,2020年后进入普及后期。

课题研究还综合从国土面积、石油资源、人口特征等方面考虑,达成了中国未来三个汽车保有量饱和值:(1)保守预测,2030年产销量达到峰值,汽车保有量达到3.0亿辆;(2)中庸预测,2035年产销量达到峰值,汽车保有量达到4.5亿辆;(3)乐观预测,2038年产销量达到峰值,汽车保有量达到6.0亿辆(见图1)。


图1 中国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预测

当时绝大多数国内研究机构和国内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的专家观点,都倾向于该课题研究提出的中庸预测值4.5亿辆保有量。笔者也认为从中庸预测曲线的走向看,其产销量和保有量也比较接近当前汽车市场情况。

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笔者认为,如果产业外部各方面条件具备,未来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可能会达到6.0亿辆,其中4.5亿辆是汽车保有量(占75%)。届时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可能达到320辆。

3 关于胡焕庸线的困惑

有专家认为,由于中国94%的人集中在近44%的国土面积上,预测汽车保有量发展先要考虑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考虑中国有用土地面积上的汽车密度(辆/km2),现在中国城市的这个指数已很高。有关中国汽车保有量还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的讨论,似乎关乎胡焕庸线能否打破的议题。

timg (1)

图2 胡焕庸线(Hu line)

1935 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瑷珲(现黑河)——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线东南方36%的国土居住着96%人口,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64%的国土居住着4%人口,人口密度极低。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即著名的胡焕庸线(Hu line)。胡焕庸线刻画了中国人口的空间特征,揭示了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存在巨大悬殊的事实(由于版图不同,胡焕庸线的现况如图2)。面对中国这个国情,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城镇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胡焕庸线是个经济地理问题,应不应该打破?能不能打破?

部分专家认为,对于胡焕庸线,一般来说有可能突破。所谓突破,是指基本分界还存在,对界限有所修改。也有部分专家认为,胡焕庸线有可能打破(例如美国通过开发西部地区,已打破了“胡焕庸线”)。“打破”胡焕庸线和“突破”胡焕庸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

专家认为,“打破”或“突破”胡焕庸线,都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均衡不能用统一的指标来衡量,要依据国土空间的本底和属性区别看待。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国土空间的划分,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赋予不同的空间利用质量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和城镇化目标,最终在城镇化质量格局以及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格局的地图上将会找不到这样一条斜线。因此,第一地理本性(气候、生态、资源、地质)锁定的胡焕庸线,要靠第二地理本性(包括交通和人口—产业聚集)、第三地理本性(信息化条件)来突破,或者在一定条件下打破。(来源:朱盛镭 乘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