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服务第662期
发布时间:2014-10-15 23:43:15 浏览量:1555次
|
新闻详情
|
|
1.汽车零部件生产者首次纳入召回管理范畴 |
|
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今天发布通知,就《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同2013年1月1日起 施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相比,此次征求意见稿除对汽车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在产品召回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相应规定外,首次明 确将零部件生产者一并纳入到产品召回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中。
而征求意见稿拟规定:质检总局和受委托的省级质检部门开展缺陷调查,可以进入生产者、经营者、零部件生产者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与《条例》相比,在“生产者、经营者”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零部件生产者”。
此次意见稿的另一大亮点,是提出“生产者应当建立健全汽车产品可追溯信息管理制度,确保能够及时确定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范围并通知车主。”为此,意见稿在罚则中拟明确,生产者存在五种违反规定情形且逾期未改正的,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五种情形分别是:未按时更新备案信息的;未按时提交调查分析结果的;未按规定保存汽车产品召回记录的;未按规定发布缺陷汽车产品信息和召回信息的;未将召回计划通报零部件生产者的。
同时,针对零部件生产者,意见稿特别提出:零部件生产者违反本办法规定不配合缺陷调查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在信息管理方面,意见稿对生产者应当保存的汽车产品设计、制造、标识、检验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详细列举。其中包括:汽车产品设计、制造、标识、 检验的相关文件和质量控制信息;汽车产品零部件生产者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检验信息;汽车产品生产批次及技术变更信息;其他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生产者还应当保存车主名称、有效证件号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购买日期、车辆识别代码等汽车产品初次销售的车主信息。
根据意见稿,生产者还应当向质检总局备案以下信息:与汽车产品安全相关的仲裁和诉讼信息;汽车产品技术服务通报、公告等信息。
对于汽车产品生产者的权利,意见稿也予以了充分考虑。意见稿拟明确,质检总局调查认为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向生产者发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通 知书,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生产者认为其汽车产品不存在缺陷的,可以自收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通知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质检总局提出书面异议,并提交相 关证明材料。
评: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零部件生产者”其实也应当是汽车生产召回系统中的一部,三包和召回的齐头并进使得政策原来越完善。
|
|
|
2.观致汽车启动“回购保障计划” |
|
观致汽车上周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回购保障计划”——从10月1日起至11月30日,凡购买观致汽车任意车型的消费者,一年期满后,观致汽车可按购车价的80%购回汽车。观致汽车表示,该计划旨在建立消费者对观致汽车这一新品牌的信任。以11.99万元的起步配置计算,如果一年后消费者想让观致购回汽车,一年内在购车上的花费为2.398万元,相当于日租66元。
|
|
|
3.汽车维修业将迎万亿市场 零配件业迎机遇 |
|
10月10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联合举办 “变革、战略、发展——构建中国维修业新格局研讨会”。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交通部联合9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出台,将促使维修市场开放度更高、竞争更加充分,到2020年,我国维修业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
目前,汽车维修业也从单纯的道路运输车辆维修保障行业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民生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7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完成年维修量3.3亿辆次,年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业态模式互补、服务供给充足、社会保障有力的机动车维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汽车维修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提升,拉动汽车配件、保险、职业教育等上下游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汽车工业发展,成为了汽车后市场的驱动引擎。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再翻一番,维修业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随着家用汽车持续增长,汽车知识更加普及,都市节奏不断加快,广大车主的维修消费观念将更趋理性成熟,消费结构发生深刻转变,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汽车定期维护检测、个性化、品质化维修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品牌化、连锁化快修服务将备受青睐。
政府坚决实施维修配件打破垄断的政策,给国内汽配生产、流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维修配件工委会秘书长魏同伟指出,由独立制造商生产的后市场零配件与原厂零配件相比,能够提供更加低廉的采购价格,降低产业链的成本。
独立的制造商通常没有获取原厂零配件技术规范的途径,这也是目前后市场的主要困难。而第三方检测认证的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检验副厂件与原厂件是否性能相当,而非追求“差异化”或“性能更优”;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中国的后市场标准,支持后市场的独立制造商研发和生产与原厂件“性能相当”的后市场零配件。
通过引入与质量相当的竞争性产品,与整车厂及原厂配套零配件制造商形成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为需要进行汽车修理的消费者,提供更多更经济的选择。
评:打破垄断以后并不是说所有的配件都可以放开涌入市场,而是应该更规范、有序地促进汽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
|
|
4.长城汽车建立SUV租赁公司 |
|
近日,长城汽车官方透露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调研和准备,哈弗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目前市场中并没有专业的SUV租赁公司,所以长城此举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有不菲收入进账,可谓一举两得。
据长城汽车官方公布的消息显示,新成立的租赁公司将采取与长城经销商和优秀租赁企业合作等方式,逐步从地方向全国进行拓展,并且计划用3—5年的时间形成覆盖全国的租赁网络,以期扩大哈弗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以及服务覆盖范围。
评:神州租车最近降价抢市场,此时长城汽车建立租车公司定能分得一杯羹,因为就像上面所说的目前市场中并没有专业的SUV租赁公司。
|
|
|
5.宝马推智能充电桩 充电时间更快 |
|
宝马正式推出了一款具有诸多智能功能的“i Wallbox Pro”充电桩,其将提供给宝马i系列车型进行充电。据了解,这个充电桩将比此前的“i Wallbox Pure”充电桩充电速度更快。
i Wallbox Pro同现有的i Wallbox Pure一样,可以为i3和i8车型充电,不同之处在于i Wallbox Pro具备达到7.4kW的更大输出功率,也就是说充电更快,同时该充电器还搭载了一块7英寸触控屏,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反馈及交互控制。
i Wallbox Pro配备了动作传感器,当司机靠近时,充电器屏幕会被自动激活。屏幕可以显示当下的充电状态,包括输出了多少电力、剩余充电时间以及家庭电量供给信息等。此外用户还可以从屏幕上获取当日天气等出行信息。
为了方便不同的车辆及用户使用,该充电器可以记录3个个人配置。通过这些个人配置采集的数据,用户可以追踪日常上班或外出郊游时的不同充电情况。另外,i WallboxPro还能够智能切换电量来源,自动选择更清洁的电能来源来优先作为充电电源。比如该充电器同时检测到常规电网与家庭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线路,那么i Wallbox Pro 就会优先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供电线路给车辆充电。
评:新能源车的推进导致其配套设施也是越来越人性化,实用、便捷、还有就是效果将是充电设备的发展方向。
|
|
|
6.宝马碳纤维-使用成本或降9成 供应多款车 |
|
根据宝马公布的规划,碳纤维材料的使用是其发展策略之一,旗下i3与i8车型上已大量使用碳纤维材料。但是由于该材料成本过高,宝马只在部分车型中使用。近日与宝马合作的碳纤维材料供应商MAI公司正在展开一项新的技术研发,该项目负责人Klaus Drechsl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获得德国政府8000万欧元的支持,将用于开展关于如何降低90%的碳纤维制造成本项目,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碳纤维材料用在下一代汽车上使用。”
在成本大幅降低的基础上,宝马有望普及碳纤维的使用。据了解,下一代宝马7系就将使用碳纤维材料,之后X5及6系等车型均有望大量使用该材料。
MAI Carbon公司是世界上知名的碳纤维供应商,其目前已经与宝马及奥迪等70多个企业进行合作。然而碳纤维作为一项全新材料,其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所以汽车行业该材料也更多在高端的跑车中使用。根据Roland Berger战略咨询公司的分析,目前碳纤维的成本相比传统的钢制材料超过20倍。因此,此次新的碳纤维材料的研发,势必将推进碳纤维材料在更多领域的使用,而这其中就包括汽车行业。
在刚刚上市的i3与i8车型中,碳纤维首次成为车身架构的主要材料,因此碳纤维材料使用量将上升,如何降低该材料成本,已成为放在宝马面前的问题。伴随着碳纤维成本的降低,加之工厂材料产能的全面提升,宝马有望在i系列之外的车型中大量使用碳纤维,下一代7系、6系以及X5均有绝使用该材料,使车身重量全面减重,进而提高车辆整体性能。
在车型方面,宝马下一代7系使用大量碳纤维材料后,整备质量有望降低230公斤左右。据了解,现款7系的整备质量为1840kg,在应用碳纤维材料后这个数字有望降至1610kg左右,意味着其比现款5系还要轻,这无疑将提升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评:未来,随着碳纤维材料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加之宝马对碳纤维产能的提升,旗下使用碳纤维材料的车辆制造成本将全面降低,产品方面在竞争当中更具有优势。
|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