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
今天是:    
快讯3005-8月14日
发布时间:2015-08-14 16:42:22    浏览量:2196次    
乘联会每日新闻

新闻标题

 
行业信息 产品信息
1. 竞争者众 新能源汽车资质开放后延 5. 8月22日上市 全新皇冠2.0T车型实车图
2. 还原日系车“逆袭” 销量回暖却丢失高端阵地 6. 长安CS75四驱版或将在9月成都车展上市
3. 联通成立车联网子公司 或牵头制定国内车联网标准 7. 售23.88-37.98万元 全新楼兰正式上市
4. 民资获准“入场”恐难解停车之困 8. 9月1日预售 国产全新K5于10月13日上市

新闻详情

 
1.竞争者众 新能源汽车资质开放后延15-08-1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俊晶
http://www.eeo.com.cn/2015/0814/278836.shtml
      “刚刚得到消息,(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时间延后了,今年估计没戏了。”8月中旬的一个凌晨,王宇被手机微信群里闪出的这条消息惊醒,顿时变得睡意全无。

      王宇是一家位于浙江的电池生产企业的二把手,自从其所在的企业决定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以来,王宇就几乎常驻北京,以期第一时间通过各个渠道了解政策的最新进展。

      在新能源车成为投资风口的当下,像王宇这样频频访京的企业负责人还有很多,无一例外都是冲着这张无比金贵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通行证”而来。自从一年半之前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并引爆电动车行业后,一直无法燃烧起新能源汽车发展热度的政策制定者,决定将一直严格把控的轿车生产资质为新能源汽车开放一个小口,让新进入者带来鲶鱼效应。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电动车新进入者应具备的条件,业内外资本追逐电动车的热情,再度被推向高点。

      但王宇手机里凌晨弹出的这条微信,让不少和他一样翘首以盼了大半年的申请者们感到失望。“本来初定今年下半年会下发首批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但是现在推进的速度并不如预期,按照现在的时间推算,估计要推迟到明年了。”8月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记者获悉,新能源生产资质审批的延迟,是因为企业对资质的申请和争夺过于激烈,而这种激烈背后是疯狂的资本涌入。来自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传统燃油汽车产销比上年同期回落近7个百分点,而新能源车销量则逆势飙升。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拉动政府政绩和带动GDP增长新的通道。“说实话,新能源汽车申请资质和门槛并不低,大部分(申请的)企业根本就达不到这一目标,因此有很多企业选择了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进行申请,包括挂靠、合资、合作等,甚至有人转而去买客车、特种车的‘壳资源’来改造生产新能源汽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政府这边肯定还是趋向于严格发放牌照,并且选取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

      拥挤的风口

      “申请新能源资质的人已经挤破头了,我估计现在要申请的企业100个都不止。甚至有的企业为了增加胜出的希望,不惜搬动当地政府官员出面游说,听说有一个申请企业的负责人甚至拉来了当地市长。为什么市长肯出面?因为现在整个经济大环境都不太好,但是车企却往往是拉动地方政府GDP增长的主体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表示。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新能源汽车成了拉动政府政绩和带动GDP增长新的‘净土’,而且新能源产业链产生的大多认为是绿色GDP。”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因此,急于寻找新产业的地方政府也成为了各个申请企业背后的坚定支持者。

      除此之外,很多行业外的资本进入到新能源汽车,也是此次新能源牌照申请变得拥挤的重要原因。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是朝阳产业,有很多新的资本力量在不断地进入新能源轿车资质这里,包括大资本也在不断的进入。”

      一位自主车企新能源汽车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福建成立的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背后就有资本的大举介入,“听说投了不止20个亿的资金,就是为了想要满足《规定》所有条件,不惜代价把新能源生产牌照拿下来。”换言之,在车市大行情不断调整的背景之下,汽车行业很多资本以及资源正在一股脑地转而流向了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领域,而生产资质的申请则是冲进这座围墙的第一道关卡。

      【简评】 目前,电动车生产牌照申请者的争夺和博弈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甚至有企业不惜抛出堪称宏伟的“造车计划”来增加进入申请名单的可能性。    

 

2.还原日系车“逆袭” 销量回暖却丢失高端阵地 15-08-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杨昕艳
http://auto.ce.cn/auto/gundong/201508/14/t20150814_6218226.shtml
      在中国车市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日系车出现了逆势增长,一方面由于此前跌幅较大,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依靠小型车上量,高端产品线却依旧丢盔卸甲。日系车要想真正实现回归,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5年7月,丰田在华销量为9.25万辆,同比增长23.7%。1~7月,丰田在华销量为60.53万辆,同比增长11.9%。本田7月在华销量为7.31万辆,同比增长50.4%。1~7月,本田在华销量为533998辆,同比增长32.8%。日产7月在华销量为8.42万辆,同比下跌13.9%。1~7月,日产在华销量为67.21万辆,同比增长2.8%。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日系车产品力提升快,市场潜力大,消费者认同度高,这些都是日系车回暖并有望在下半年延续如此高增长的原因。”

  丢失高端阵地 越走越窄的回暖路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系车市场份额是与德系车在一个水平。”近期日系车虽然有所复苏,但市场份额仍与德系有一定差距。

  日系市场之前份额下滑,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钓鱼岛”事件,更多的主要原因是其主流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技术革新速度过慢、态度保守、品牌营销不够、竞争对手竞争力增强等等,都是导致其竞争力优势不再的重要因素。

  日系高档车就是典型的代表,雷克萨斯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曾一度成为中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品牌。但2011年,当德系三强奥迪、宝马、奔驰迅速发展时,雷克萨斯却降低了销量目标,并且至今迟迟未国产。

  一家讴歌4S店的老总表示:“日系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都很保守,其中讴歌在营销上最为保守,其对经销商的终端宣传几乎不提供支持。”

  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此前曾分析过,以一汽丰田为例,包括锐志、皇冠,普拉多、陆巡等高端产品,销量都呈现大幅下滑和边缘化趋势,这无疑极大地打击了日系车的品牌力。

  日系车虽然在今年的前7个月实现了销量增长,但是如果下半年没有“降价”和“新产品集中上市”这样的牌,后续动力仍十分堪忧。如果没有更加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中日关系仍旧紧张的环境下,日系车想要彻底逆袭回归,恐怕十分艰难。

      【简评】日系车企根据中国市场变化,逐步采取措施,比如推新品、官降,也是日系车上半年整体回暖的一个原因。

 

3.联通成立车联网子公司 或牵头制定国内车联网标准15-08-14 来源:网易汽车    作者:鲍家翔
http://auto.gasgoo.com/News/2015/08/14084315431560343246470.shtml
      据知情人士爆料,近期中国联通已着手注册了以发展车联网为方向的子公司,着手在车联网领域有进一步发展。

      该人士爆料,近期中国联通低调注册了一家名为“联通智网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资本为17000万元。与此相对应,在8月13日中国联合与飞驰镁物(北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而合作重点就是车联网方向。

      据悉,此次中国联通和飞驰镁物将在以汽车车载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汽车服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将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车联网应用标准。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姜正新便曾公开表示,中国联通将打造专业化队伍、成立专门的公司,基于网络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从平台建设运营到服务体系,整合产业链资源,为智能汽车产业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中国联通是世界企业500强之一,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通信网络,是国内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作为国内对“车联网”最具网络数据基因的通信公 司,中国联通已经将车联网业务定位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早在2009年便已经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并在语音通信、庞大的用户群体、优秀的数据切换能力、更经济的数据成本等多方面抢得先机。依托车载通信基础服务,中国联通已经形成了包括TSP运行维护、呼叫中心及车载内容服务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简评】早在2011年,宝马和中国联通共同宣布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互联驾驶业务。

 

4.民资获准“入场”恐难解停车之困15-08-14 来源:一财网    作者:杨海艳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9878.html
      8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表示将放开停车场建设的市场准入,“企业和个人均可申请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同时还将“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收费”。

      “在整个用车领域,停车应该是一个最为高频的刚性需求,市场空间巨大,且是一个典型的入口型市场,后面的想象空间还很巨大。”某智能停车公司前CEO洪彬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有人作出这样一个测算,以国内汽车保有量1.5亿、车主年停车费3000元进行测算,每年停车收费的静态市场空间就超过4000亿元。

      不过,放开市场准入,资本就会蜂涌进入,停车难就会引刃而解了吗?停车费会下跌吗?或许也没有这么简单。

      民资会蜂涌入场吗?

      据记者了解,在发改委发文之前,包括重庆、济南、武汉等多个城市的地方政府都曾先后发文,鼓励民资投建停车场,在“热闹期”过后,不少申报的项目最终半途而废。早在今年6月,济南当地媒体就曾报道民资投建停车场,3年仅有1家落地的消息。而在重庆,这一工作的推进情况也十分缓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停车位匮乏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已经有限,而能满足消防、市容、环卫等多方面条件、可用作停车资源的空间更为有限。如果想要对现有场地进行改造,除审批繁琐之外,场地改造等成本也十分高昂。以重庆为例,记者之前了解到,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加上平地空间有限,某些地区一个停车位的建设成本甚至高达15万元左右,投资回报率十分不明显。

      “另外,民资愿不愿意进入肯定还是要看相关的配套管理和定价机制是不是能够协同。如果定价不能全面放开,路边乱停车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投资回报得不到保证,那肯定也没人愿意来。”丁丁停车CEO申奥如是表示。

      信心对等、市场定价

      虽然投建停车场并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但仍然有公司愿意投入。一位不愿具名的智能停车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就有志于投资停车场。”不过,你并不要以为投的人多了停车难就马上会解决了“。

      “停车难的问题,并不都是由车位少引起的。“停车无忧CEO刘鹏表示,“信息的不对等以及信息引导的不精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刘鹏告诉记者,在他的团队线下调查时就发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一家医院,划线的车位只有50个,但事实上,里面很多不划线的地方也可以停,不过车主并不知道;还有一些商场,进出闸的车辆统计很多都不精准。这些都是造成停车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引入民资停车市场化后,停车贵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吗?上述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完全由市场定价,价格可能会更加弹性动态,但中心地段的停车价格不可能下降,只会上升。”

      【简评】 借鉴国外的例子,在中心和拥堵城区停车费都会远远高于其余周边地区,以调控车辆使用,让车主尽可能采取公交出行。

 

5.8月22日上市 全新皇冠2.0T车型实车图

6.长安CS75四驱版或将在9月成都车展上市

汽车之家

长安汽车 长安CS75 2015款 1.8T 自动四驱基本型

           上市时间:8月22日            上市时间:9月
           预售价   :——            预售价   :——
           发动机   :2.0T            发动机   :2.0L、1.8T
           变速器   :8AT            变速器   :6速手动、6速手自一体
           车身尺寸:——            车身尺寸:——
 

7.售23.88-37.98万元 全新楼兰正式上市

8.9月1日预售 国产全新K5于10月13日上市

东风日产 楼兰 2015款 2.5T XV 四驱混动旗舰版

汽车之家

           上市时间:8月8日            上市时间:10月13日
           销售价   :23.88-37.98万元            预售价   :——
           发动机   :2.5L+混动系统            发动机   :1.6T、2.0L、2.0T
           变速器   :CVT            变速器   :7速双离合、6速自动
           , 车身尺寸:4897/1908/1691mm            车身尺寸:4855/1860/1475mm
 

每日新闻摘要
 
1.今年前7个月,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累计终端销售156,735辆。在轿车市场整体下滑7.58%的形势下,全新明锐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前七个月甚至同比增长42.89%,远高于A级车市场的增长幅度。
 
2.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了天津港进口大众烧毁明细:甲壳虫391辆,迈特威770辆,UP84辆,高旅114辆,迈腾28辆,SportsVan39辆,Tiguan257辆,途锐1065辆,估计共烧毁汽车2748辆。
 
3.8月13日,中纪委网站头条公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建一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4.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2015年1-7月,新能源汽车生产95530辆,销售89549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6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 60294辆和55180辆,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35236和34369辆,同比分别增长2.2倍和2.1倍。

 

 

为中国汽车厂家服务 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工业作贡献

 
上一篇:快讯3004-8月13日 下一篇:快讯3006-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