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
今天是:    
快讯3224-7月19日
发布时间:2016-07-19 15:58:31    浏览量:1802次    

新闻标题

 
行业信息 产品信息
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新时期的“马粪”危机? 5. 第四季度上市 吉利帝豪GL实车照曝光
2. 争夺15万级别SUV:自主品牌的红海还是死海? 6. 售17.08万元 一汽-大众速腾R-Line上市
3. 吴迎秋:自主品牌啥时超越韩系车 7. 售15.27-21.97万 东风标致新款3008上市
4. 人事调整成“新常态” 汽车互联频敲门 8. 售价6.49-9.99万元 2016款骏派D60上市

新闻详情

 
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新时期的“马粪”危机?16-07-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到    作者:王欣
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7/19/content_43686.htm
      一百多年前,欧洲经历了一场“马粪危机”。

      1894年,整座伦敦被浸在马粪堆里,当时人们坚信: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当时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城市规划者聚在一起应对“马粪危机”,而商人们也围绕着马创造各种盈利——马鞍、马车、马粪回收,使很多家族暴富。

      正如马车给人类带来的污染一样,汽车带来的污染远远超过马粪给人类的污染。于是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试图减少尾气排放,降低污染。

      不过,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狂飙突进,废旧动力电池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而且电池属于严重污染类废旧物品,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7万辆,同比增长126.9%,预计今年有望实现70万辆的产销目标。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到17万吨。但目前,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新时期的“马粪危机”

      动力电池的寿命一般在5至8年,当电池电量削减至原始电量80%时,就无法继续在车上使用。而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池组,如出租车、公交车、商用车更换电池的需求更大。不过,动力电池从汽车上退役之后,还能够使用5年时间。

      据了解,目前报废的动力电池通常有如下几种处置方法。第一,重新制造。即替换电池上的损坏零件,重新装配给电动汽车;第二,电池转型。即改变电池的调校(控制发动机的数据),并将其装配给其他静态储能装置;第三,循环利用。即分解提取电池中的贵重金属、化学材料及副产品,在原材料市场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车用电池的生产。

      “我们把电池包做出来,经过车企再到终端用户,最后把电池包进行回收,进入梯次利用市场,再利用完后才会进行电池包的报废和回收,材料回收后又回到了电池厂家,这就形成了循环,整个产业链的关系在这里。”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CATL”) 动力电池方面专家王岳利在7月12日的宁德动力电池公开课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目前动力电池的主要处理方法是梯次利用。

      据其介绍,CATL从电芯设计开始,这样可以便于对退役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和材料回收。此外,动力电池从汽车上退役后可二次用于储能市场,如通信基站储能、家庭储能、充电桩储能和UPS电源、变电站直流二次系统的UPS电源、景区观光车、机场接驳车、高尔夫球场地车等低速电动车、路灯、景观灯的风光互补储能。

      “对于梯次利用方案,从车企下来之后进入梯次利用,首先要分析市场在哪里、应用领域在哪里,我们进行了很多调研和筛选,从市场的应用范围来看,我们更倾向于做车载再次利用,比如说场地车、摆渡车等等。”王岳利说。

      电池材料回收难点

      梯次利用需要考虑回收、筛选、重组、安全、拆解成本,梯次利用要保证退役电池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其回收技术难点在于离散整合技术和寿命预测技术。

      电池在不同使用工况下,电量消耗速率不一样。“离散整合技术的关键点就是在管理系统里如何让系统更有效地应用剩余的能量。”王岳利称。

      此外,寿命预测是整个梯次利用产品的技术关键点,如果不知道产品能够使用多久,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质保。对此,CATL每一个电池都有一个唯一码,可以通过数据系统的模拟、比拟、监控,知道电池是否已经超出当时设定的能力之外,加之云数据的处理,也便于降低回收电池筛选成本。

      “没有其他企业主动承担电池回收责任的时候,这个责任主体会判给整车厂。”王岳利称。

      其实,梯次利用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车企,因为车企具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天然用户终端优势。如果电池厂在全国各地区布置回收点的成本远高于收回的成本,所以电池厂需与整车厂联合,形成完整的回收体系。

      不过,按照王岳利的说法,CATL除了与国内上汽、北汽、吉利等车企合作外,也与拿到材料回收资质的湖南邦普合作,通过对动力电池分类、拆解,进行材料回收。

      “从材料回收的角度来看,电池拆解是通过破碎后变成电极粉,再把相关的金属进行回收。材料回收主要是通过电极粉、通过酸碱萃取,变成三元材料,最终呈现的产物是硫酸镍等等。回收过程很环保,过程监控也非常重要,所以国家对场地、拆解环境、拆解设备、拆解人员会做相应的要求。总而言之,材料回收要达到比较高的回收率。”王岳利说。

      王岳利同时表示,整车企业和电动汽车无须过多考虑后端处理的问题,而且整车企业暂存并不是长久的解决方法,梯次利用技术成熟以后,电池失效以后失去使用性能和价值也无需担心,邦普已经探索出可盈利的商业模式。CATL和邦普联合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制造产业的循环经济。

      据悉,今年材料回收和包装运输标准即可确定,2017年梯次利用的一系列标准也有望推出。

      【简评】 相比电池企业对电池回收的积极探索,各生产厂商更专注于扩充产能,对于电池回收的积极性并不高。   
 

2.争夺15万级别SUV:自主品牌的红海还是死海? 16-07-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到    作者:己韦
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7/19/content_43684.htm
      近日,汽车行业“年中考试”成绩单公布,其中,SUV市场跨级别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呈现合资的紧凑级和小型级,以及自主品牌的紧凑级SUV肉搏的态势,“级别之三国杀”将会愈演愈烈。

      根据中国乘用车联合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的6月份前十名SUV销量榜单中看出,合资品牌7辆而自主品牌仅3辆。从车型级别来看,紧凑级SUV共计8辆而小型SUV 仅为2辆。再者,从紧凑级SUV售价和小型SUV售价可以看出,售价区间在8万-35万之间,其中合资与自主品牌价位重叠在15万左右的区间,该价位合资品牌SUV与自主品牌紧凑级SUV形成了竞争关系。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目前在15万左右的SUV中,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竞争最为激烈,伴随合资品牌级别和售价纷纷下探,自主品牌单单靠跨级别竞争将不能占据主动权。”

      15万级别车型成车市主要增长动力

      近年来中国汽车消费市场,SUV市场持续火爆。数据显示上半年SUV销售385.01万辆,同比增长44.26%,反观轿车共计销售556.86万辆,同比下降3.91%。

      相关人士分析称,在SUV市场,虽然紧凑级SUV市场占比依旧最大,但小型SUV增速惊人。今年上半年,小型SUV市场累计销量为101.05万辆,同比增长27.74%,已经占据了2016年上半年SUV市场超过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记者走访多家北京经销店发现,现在市场合资紧凑级别SUV优惠幅度比较大,有的车型甚至下探到15万左右。虽然目前该价位自主品牌可选择性非常多,但是消费者对于选购什么车型存在很大困惑:是低配的合资紧凑级别车型还是高配的自主品牌车型,还是配置相对齐全的合资小型SUV?

      据了解,15万左右的SUV数量达到50多款车型,并且主要集中在小型SUV和紧凑级SUV。在6月销量前十名的SUV中,有一半车型的价格区间覆盖其中。在该价位的车型主要有合资品牌紧凑级SUV、小型SUV以及自主品牌紧凑级SUV,其中合资品牌涵盖主要日系5款、韩系4款、法系2款、美系2款。

      从市场销量表现上来看,上半年日系小型SUV的表现格外抢眼。日系在15万左右区间主打的是小型SUV,分别是广汽本田缤智和东风本田XR-V,从6月的销量上来看,缤智排名上升并夺得小型SUV细分市场冠军,同比增长达40.6%,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达到43.8%,而东风本田XR-V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达到61.5%。

      在这一细分市场,韩系车的增长仅次于日系车。目前韩系在该领域小型SUV,分别是ix25和起亚KX3,其中ix25与起亚KX3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5.2%与82.9%。

      另外,合资品牌在该价位的紧凑级SUV,主要有日系的马自达CX-4、东风日产逍客以及三菱劲炫ASX,韩系现代ix35和起亚智跑。其中日系逍客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达到124.5%,而韩系ix35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5.3%,由此可以看出,合资品牌小型SUV逐渐发力而紧凑级在该领域表现整体并不出色。

      汽车营销专家颜景辉表示:“在15万左右车型中,受众群体基数很大,满足大部分的工薪阶层。虽然在该领域自主品牌仍然是主力军,但是伴随合资品牌纷纷加大优惠幅度并且细分产品布局。消费者在同价位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车型选择之中,往往会更倾向于合资车型,导致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合资持续下探 红海或变死海

      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SUV市场销量前十名的车型依次是哈弗H6、宝骏560、传祺GS4、长安CS75、瑞风S3、途观、昂科威、长安CS35、瑞虎以及中华V3,自主品牌占八个席位,且包揽了前五,并将去年排名第二的大众途观挤至第六名。直至6月,自主品牌在前十名榜单中缩减到3辆,合资品牌已经开始发力。

      “优惠后的合资品牌确实对自主品牌有着明显的冲击,并且原本小型SUV的基数比较小,推出之后开始陆续满足一定的消费群体,造成增长幅度十分明显。”颜景辉告诉记者。

      据相关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北京车展之中,欧系推出了15款SUV新车,美系3款,日系7款。例如,从今年上面新发布的车型来看,国产自由侠售价14.18万-17.88万,别克新款昂克拉售价13.99万-18.99万,马自达CX-4售价14.08万-21.58万,前两款为小型SUV,后者为紧凑级别SUV,可以看出车型级别和售价在持续下探。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SUV目前布局主要在紧凑级SUV上,但是由于日系等品牌强势发力,合资品牌小型SUV的发展空间将持续扩大。据悉,大众集团开始加速小型SUV市场的开发,其中大众、斯柯达、西雅特、奥迪将相继推出一款小型SUV产品。

      “伴随车企大力丰富SUV产品,未来的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自主品牌不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在性价比上下功夫,那么对于自主品牌来说,15万级别SUV市场将会由一片红海变为死海。”颜景辉最后表示。

      【简评】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消费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消费领域,对于高端车型的需求相对较低,并且合资品牌陆续细分产品布局,开始抢占中低端市场。

 

3.吴迎秋:自主品牌啥时超越韩系车16-07-19 来源:V讯网  作者:吴迎秋    
http://www.newsv5.com/news/trade/32474.html
      刚刚发布的汽车行业企业半年销量显示,韩系车增幅继续收缩,尤其是东风悦达起亚更成为同比负增长的三个企业之一。韩系车从去年起市场压力一直在加大。去年,两个合资企业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都没有完成年初设定的销量目标。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乘用车依然保持了同比两位数的增长。中韩汽车在市场上的确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迹象。这让人有了一个想法:自主品牌啥时超越韩系车?

  超越韩系车的说法已经不是今天被提及了。主要还是韩系车发展时间不长,品牌力相对于德、美、日系车要弱。两年前曾有调查报告称,中韩汽车差距在5-10年。但有意思的是,最新的调研显示,这个差距明显在缩小,因此人们对自主品牌有了更高的期盼也在情理之中。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场的真实。

  但我更想说的是差距。如果自主品牌因为进步快而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几公里的差距可能会成为永远到达不了的终点。上周我曾写文章说自主品牌需要定力才能更好更快发展,其中,就包括了清醒认识自我、虚心学习别人的能力。在回答何时超越韩系车这个问题时,这个提醒不得不说。

  首先,必须要澄清当前韩系车已经不行了的说法。我一直在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与国际有高度的相似,世界是什么样中国基本上一个样。格局是汽车企业综合实力的完整体现。一个企业的强弱还要看其自我修复的能力。2015年,现代起亚集团全球销量位居第五位,排在福特前。就说在中国,北京现代年销量过百万辆的业绩也是目前自主品牌企业所不能比的。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自主品牌差距。也说明了韩系车在中国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现代起亚集团自身的问题。

  记得一位自主品牌车企的老总曾经说过,现在远不是自主品牌说成功的时候。只有当一个产品经历了一代生命周期之后,从研发、制造、销售、用户体验、售后服务整个产业链都得到了验证才基本可以判断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中国市场,有两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从J.D.power 过去几年的IQS(新车质量研究)、VDS(车辆可靠性研究)得分排行可以看出,IQS,北京现代除了2014年排在第二位外,2013、2015年均居第一;VDS,北京现代连续两年蝉联第一。东风悦达起亚IQS连续三年稳居第四,VDS去年第三,前年第四。在德、美、日、法系车中,韩系车在反映新车质量、车辆可靠性、稳定性方面的表现十分抢眼。IQS反应的是消费者在购车2-6个月遇到的问题数,J.D.power 研究显示,自主品牌在该项指标上进步不小。也让国人看到了自主品牌可以迎头赶上的希望。但是VDS指标,购车37-48个月内的车主在近6个月用车问题的调研,目前自主品牌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级来准确反应车辆可靠性。这多少也让自主品牌少了一份底气。

  另外从技术储备看,韩系车在涡轮增压、自然吸气、混动技术、纯电技术,以及7速双离合等方面相对完整。相对于韩系车,全球运营体系和品牌影响力,自主品牌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短板。这可能都是自主品牌汽车下一步要着力提高的事。

  自主品牌超越韩系车绝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销量上的超越,也不仅是在中国市场上的超越。特别是,当我们将韩系车作为超越的对手时,一定要知道韩系车也不会坐等着被超越。因此,说啥时超越其实还是个变数。也许比想象的还要快,也许更慢,也许永远都实现不了超越。

      【简评】自主品牌还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努力。

 

4.人事调整成“新常态” 汽车互联频敲门16-07-19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倪佳
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60719/34017_1.html
      2016年是中国车市正式步入缓增长的第二年,经历了上半年风云变幻之后,整体车市的增长数据依然良好,呈现逐渐回暖的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89.22万辆和1282.98万辆,同比增长6.47%和8.14%,分别比2015年同期提升了3.83%和6.71%。其中乘用车产销1109.94万辆和1104.23万辆,同比增长7.32%和9.23%;商用车产销179.27万辆和178.74万辆,同比增长1.50%和1.87%。

      在缓增长1年之后就呈现了复苏回暖的态势,这令世界范围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见识到了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潜力。

      自主SUV见拐点

      在上半年销量排行榜当中,原本格局和行业地位基本不变的一些排行榜如SUV销量排行榜、汽车集团销量排行榜以及企业销量排行榜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首先是火爆了好几年的SUV市场,月销量已经近5年第一的自主品牌“神车”哈弗H6,在今年3月长城汽车宣布对哈弗H6升级版售价进行调整,实现降幅在1.1万-3万元之后,一时间成为业内讨论SUV市场是否步入拐点的导火索。

      实际上,作为合资导入低成本平台打造的宝骏汽车560,利用了五菱先天的渠道优势,在今年1月销量曾逼近哈弗H6,为此长城汽车不得不选择让利1万元的方式来反击,而H6自身的单车盈利刚好在1万元左右,因此,此番所谓“升级版”实质上是H6的一次简配。

      此番降价,长城有力回击了宝骏发起的追击,而同样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宝骏560则在其他后发新品的追赶下,逐渐跌出了最有利争夺冠军宝座的阵营。

      长城哈弗H6虽然暂时保住了月销量第一的位置,但是这并非是运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简配来打价格战,最终得到的是“双输”的结果:企业利润难以持续增长,消费者使用的是简配产品,虽然销量在增长,但是投诉率也随之增长,而最终这一群消费者会选择质量更加可靠的合资产品,自主品牌曾经在轿车领域的大起大落会再一次上演。

      像最近几个月的“SUV月度销量排行榜”上,曾经前几位都是自主品牌产品争夺的态势,如今正慢慢被合资SUV追赶和取代。依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推演下去,自主品牌失去SUV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此前一直走正向开发路线的部分自主品牌如广汽和上汽等,在产品设计越发成熟和品牌效应的前提下,拥有自身动力总成的技术和研发,这使得其在管理和控制成本与质量的平衡上有更大的优势。像哈弗这样单纯依靠不错的外观设计和宝骏这样单纯依靠渠道网点的SUV产品,在下一轮拼核心竞争力和质量的环节上可能不会像此前那般风光。

      人事调整接二连三

      虽然上半年车市整体呈现回暖与复苏的迹象,但是从上半年销量前10的企业来看,除了长安汽车完成了全年销量50%之外,其余9家都未能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50%,而那些未能排入前10位的品牌表现就更加不济。汽车行业的一条不成文规则,只要销量不好,伴随而来的一般又是一轮人事大调整。

      自去年迎来人事变更大年之后,今年上半年的调整似乎进一步延续了下来。像大型国有企业北汽、东风、广汽等都有高管职位进行了调整。合资企业当中的如东风悦达起亚、沃尔沃、英菲尼迪等多家汽车企业高管进行了调整,根据业内人士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汽车行业有近200位高管的职位进行了调整,其中有22位外资高管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

      如果说2015年的多次人事调整属于被动型调整(反腐、丑闻、退休等),那么今年上半年的调整更针对于执行具体工作细节的高管岗位进行的主动性调整。

      诸如戴雷、付强先后离开英菲尼迪与沃尔沃,加盟和谐富腾团队分别任两个独立汽车项目的一把手,这是上一批成功职业经理人看到了在传统企业行业已经没有多少可以施展的空间之下,选择了行业和自身更为看好的互联网汽车行业进行的创业选择。而一些诸如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张海亮等离开岗位的原因则是去年延续下来的“反腐”与“审计”导致的一系列结果。

      大型国有汽车集团的高管调整则主要是抽调合资企业当中的高管到同集团下自主品牌之中,以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包括一汽总经理许宪平和东风新任总经理李绍烛这样的副部级干部的调整,都是体现了自上而下对于振兴自主品牌的期望。

      合资企业当中,就数持续低迷的韩系品牌调整最为激烈。如北京现代一下就调整了10位高管,东风悦达则调整了5位高管的职位;一批以(中国)为结尾的如宝马(中国)、通用(中国)、大众(中国)、福特(中国)的在华外资企业也有20多位高管的职位发生了变化,其中多数人的职位得到了提升,这说明外资汽车企业认可这些高管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和成绩。

      “万物互联”新开端

      伴随着还在继续的人事调整,汽车企业的未来仍然充满了诸多的未知因素,从上半年的科技成果和呈现的未来趋势来看,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除了已经推广的新能源产品之外,互联网技术与汽车工业的合作亦越来越密切。这或将是下一阶段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像2013年手机市场出货量诺基亚还是世界第一,结果第二年就被收购,世界快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那般,互联网科技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而传统汽车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态度,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面对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那谦恭的态度中就能让人感受到,汽车行业对于互联网科技的需求是巨大的。

      无论是上汽推行的互联网汽车,还是谷歌、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又或者是早已进入寻常消费者的各类辅助驾驶技术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科技早已进入到了人们日常用车生活当中,这是传统整车企业怎样都无法抗拒的现实。就像丰田为了中国市场,重新拿起了早已放弃20多年的涡轮增压技术;宝马为了在下一阶段继续保持创造力与活力,积极地投入到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当中,以尽可能快地推出量产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产品那般。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全自动驾驶或者说无人驾驶技术,实际上就不需要驾驶员的驾控,这意味着驾驶员也就没有了操控的需求与乐趣,而宝马品牌能够成为世界豪华车市场第一的核心竞争力,恰好是其出众的操控感受。宝马选择了自己的相反面来投入,正是体现了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只要符合市场潮流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拿起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

      上半年这些汽车企业的努力,正是让移动互联网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网”的全新开端,而这个载体将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可能是下一阶段汽车产品营销当中被提及最多的技术关键词。

      【简评】 传统汽车行业的格局与市场正面临巨大的改变,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步兴起,以及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中国汽车市场的新一轮调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5.第四季度上市 吉利帝豪GL实车照曝光

6.售17.08万元 一汽-大众速腾R-Line上市

汽车之家

一汽-大众 速腾 2016款 280TSI 自动R-Line

           上市时间:四季度投放市场            上市时间:7月11日
           预售价   :——            销售价   :17.08万元
           发动机   :1.3T、1.8L            发动机   :1.4T
           变速器   :6速手动、6速双离合            变速器   :7速双离合
           车身尺寸:4725/1802/1478mm            车身尺寸:4668/1785/1453mm
 

7.售15.27-21.97万 东风标致新款3008上市

8.售价6.49-9.99万元 2016款骏派D60上市

汽车之家

,

           上市时间:7月12日            上市时间:7月13日
           销售价   :15.27万元-21.97万元            销售价   :6.49-9.99万元
           发动机   :2.0L、1.6T            发动机   :1.5L、1.8L
           变速器   :5速手动、6速手自一体            变速器   :5速手动、6速手自一体
           车身尺寸:4435/1840/1652mm            车身尺寸:4170/1765/1625mm
 

每日新闻摘要
 
1.2016年7月1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外发布2016年6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6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55,环比上升12%,同比下降8%,经销商库存水平高于警戒线。
 
2.7月15日,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发布了“我行@MAXUS”平台,正式宣告上汽大通首款SUV进入C2B定制化时代。
 
3.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近日,金华市印发《2016年金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全市计划新增3800辆新能源汽车。
 
4.网通社从北京汽车官方获悉,由北汽集团、北汽国际、景成集团共同投资组建投产的北汽云南基地将于今年底实现投产,该工厂规划年产能为15万辆。项目规划建设整车、零部件、仓储物流以及综合配套项目。

 

 

为中国汽车厂家服务 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工业作贡献

 
上一篇:快讯3223-7月18日 下一篇:快讯3225-7月20日